五,祝仁波参加腾冲战役的一个月又15天
参加腾冲战役有美军的军人
祝仁波回忆:他要求国军抓日军活口,他有问题要问。重要想知道腾冲日本兵电台的发射功率、密码、等等。此照片,是我在日本图书馆翻拍的。
根据史料记载:腾冲大山里的老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在腾冲抗战中,和他们并肩而战的竟然还有一批金发碧眼的西洋人。盟军从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这场战斗,在中国远征军部队中有一个美军参谋团,参与战役策划;在空中,有以陈纳德为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后为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参与腾冲战役。
祝仁波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他参加过腾冲战役。
腾冲战役的概况如下: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天险,向侵占滇西战略要塞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发起全面攻击。腾冲攻城战役历时42天,远征军全歼日军3000余人,以全胜战绩收复腾冲。战役中,该集团军9000多名将士英勇捐躯。腾冲之战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祝仁波参加腾冲抗战是临危受命!腾冲国军198师的电台在国军包围腾冲时,被侵华日军发射出来的炮弹炸毁了。由于失去联系,20集团军急忙向重庆方面送信,希望马上得到新的电台。
这时,军统电信局魏大铭少将急命军统第四处的电台专家祝仁波带一新电台,从重庆奔赴腾冲。
祝仁波当时是上尉军衔,他带一电台马不停蹄就奔袭云南滇西的腾冲。
祝仁波回忆:去的时候牛逼;开始乘坐运输机到昆明,然后,转机到保山。其余路程全凭重庆开具的“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命令”向沿途驻军最高长官部提及帮助的申请。
一路上,凡是驻军各个指挥部都没有见过这样红字头的介绍信。
等到了腾冲城,架设了电台设备,谁知道,又“接受、发报”都不行!
198师的师长大发雷霆:“我限你一天!修理完毕!否则,枪毙你个废物点心!”
就在被拉出去枪毙的前几分钟,祝仁波少校修好了电台!
祝仁波告诉我:“波长变化是自己调整的,开始是30米,后来是45米……”
日本人最恨我们的电台发报,开始,是日本飞机天天来轰炸。只要防空警报一拉响,我们就停止发报,看着日本鬼子的飞机在空中肆虐。等我们的电台修理好,我们开始扬眉吐气啦!——美国飞虎队天天来轰炸腾冲城中的日本鬼子!我们用电台指挥空中的飞机,使之早先就知道要投弹的方位……。
祝仁波今天还得意洋洋地说:“一共一个月零15天!我参加了腾冲战役!”
2009年11月12日,我在腾冲来凤山文笔塔上拍摄的“夕阳中的腾冲城”全景。
2004年我在云南,采访1944年8月轰炸腾冲城的美国飞虎队克利福德隆老兵。
我在网上下载,腾冲战役具体情况如下: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共5个师——预备第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实施腾冲反攻战,全军于5月11日黄昏后强渡怒江成功;次晨开始仰攻高黎贡山,敌56师团148联队主力146联队一部凭险死守,我军猛烈攻击;经9日血战,日军溃退,我军攻占高黎贡山顶之南、北斋公房,又经十余日的激烈战斗,进至腾北马面关、界头、瓦甸、江苴附近。日军深知丧失高黎贡山及桥头、江宜等重要据点在战略上的意义,急调113、114、146、炮56、搜56等5个联队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扑。
然我远征军将士士气高昂,锐不可当,奋勇冲杀,白刃格斗,经22日血战,终歼敌半数,继而乘胜攻下腾北敌军中心据点桥头、江苴,并沿龙川江南下,一部扫清固东以北至片马的残敌,另一部扫清龙川江两岸残敌,形成迫近腾冲城、合围腾冲城之势。此时,所有由北而南溃逃的日寇与腾冲守城日军合编为一个混成联队,由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指挥,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
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两地互为依托。日军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准备了充足的粮弹,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军到来。
我军决定先攻占来凤山,最后围歼腾城守敌。7月26日午时,我军在空军掩护下,以优势兵力向来凤山5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官兵奋勇,血战3日,付出重大牺牲攻占来凤山,旋即扫清南城外之敌,对腾冲城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最后围住的孤城腾冲城墙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墙上堡垒环列,城墙四角更有大型堡垒侧防。8月2日53军116师346团向东门外帮办衙门和东方医院进攻,连续攻占日军4个堡垒并占领帮办衙门。348团下午4时,由东南城角空军炸开10余米宽的缺口处攻入城内并击退日军反扑,在城内据地防守。8月3日,城内日军一再向东南城角缺口反扑,均被348团打退,同时由工兵爆破将缺口扩大到50米。
8月4日,空军投弹在拐角楼和西南城角各炸开一个缺口,198师、36师分别乘机冲进城内。经12日激战,始将城墙上的堡垒群逐次摧毁。
8月14日,我军以4个整师兵力从南城墙,突进市区,展开激烈巷战。由于腾冲城内街巷稠密,房屋相连,顽敌利用民房家家设防、巷巷筑堡,战斗异常惨烈,每前进一尺,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正如20集团军会战概要所言“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由于牺牲惨重,又将防敌增援的130师投入攻城战役,经42天的“焦土”之战,将守敌全歼,于1944年9月14日光复腾城,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
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俘获敌军官4员,士兵60余名。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康美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虏获野山炮7门,步兵炮6门,迫击炮10门,重机枪19挺,轻机枪47挺,步骑枪1000余支,汽车20余辆,有线和无线电机25部并其他军用品若干。我远征军亦伤亡军官1234员,士兵17075名,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可见远征军将士拼死牺牲的爱国精神。
我问祝仁波:“腾冲战役完胜之后,你就回重庆了?”
祝仁波笑着说:“回去惨了,一路上没有介绍信了。搭车全是求爷爷告奶奶。去时,走了三天。回来的路程走了快20天!在楚雄,愣是没有车去昆明!住了快一个星期。”
回到重庆,魏大铭拍着桌子说:“你他妈再不会啦,我就发通缉令!抓也要把你捉回来!”
六,祝仁波的上司魏大铭
军统译电员王庆莲少尉和军统电信技师祝仁波参观戴笠故居纪念馆时,在魏大铭少将和姜毅英少将的照片前合影留念。——这是他们二人分别的上司。
营救方先觉的命令,是魏大铭让祝仁波拟稿发电文命令的。祝仁波对我说:“我原来不认为军统有这么大,人员有这么多,参与的事情有这么广泛。”因为,我面对的只是办公室的一些人。我只管发报、修理电台、安装电台、调试电台、研究新电台、接收各国的新电台……
1993年,魏大铭少将从台湾给老部下祝仁波先生的来信。
魏大铭是祝仁波的老上司,祝仁波和魏大铭到底有多么亲密?不好分析。但是,魏大铭从台湾给身居陋室的祝仁波写了21封信,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祝仁波回忆,开始的来信全部是被打开、审查过的。后来,祝仁波还是要求审查,但是,上面不审查了。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魏大铭,还真有描述他的图书,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图书《魏大铭》的摘要
魏大铭毕业于通讯部的通讯技术训练所。早在李一范掌握了全国商业电台时,在他手下工作的魏大铭就成了国际和商业电台所有报务员的“报务员领班”。他受权领导戴笠的特务通讯处,工作范围包括人事培训和密码分析。
魏起草了无线电学校的培训计划,并当了特务处通讯科的头头。他看到自己的搭档主要是由专业人员组成,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密码、电台及密码分析的技术方面。一线人员的功能在于,他们渗透到内部物色情报人员,通过关系搞情报,并警惕各种现象和信号,而密码培训组则强调了独立执行任务的重要性,那些任务基本属于技术性质。
魏也负责收集和发展工作。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5瓦的地面发报机和15瓦的电台对秘密情报人员来说,携带起来太重,不方便。1933年晚春,魏大铭的培训组制造了一种小型的收发机,它除了电池和耳机以外,不超过冰棍那么大。这个小型的电台效果很好,戴笠决定在庐山把魏大铭引见给蒋介石,向蒋示范这套设备,并要求对他的通讯助手的发明授予军奖。这次对蒋的示范非常成功:这个小型电台可以越过庐山山脉接收外面的信息,而常规的15瓦的电台却无法穿越接收。蒋介石同意制造这种设备,并授权戴笠让魏大铭在南京白鹭洲西石坝街29号建立特务处通讯总台。
作为戴笠特工通讯的头目,魏大铭(他的妻子曾是戴笠的一个情妇)成了众所周知的“戴笠的灵魂”。他对军统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魏的密码分析人员在福建事件中破译了第十九路军的密码,从而向蒋介石提供了关键的战略方案来镇压该省的反叛;最终也是由于他们的需要而使戴笠如此依赖英美“盟国”情报机构的技术援助。
当然,从更广泛的层次上看,通讯情报对蒋介石似乎也同样重要。他很快看出这对自己的统治有着多么关键的意义。事实上,蒋把秘密电台的侦收看成是一种家庭垄断。在1939年下半年,只有3个人能看到那些特殊的情报报告:宋子文、孔祥熙及蒋本人。宋子文后来回忆:由于引进了电台侦收业务而使蒋在对付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李济深和陈铭枢中占了上风。他向罗斯福总统夸耀说:“我因为建立了一种有效的侦收业务,使蒋介石了解了敌人的动向,而为他打赢了两场内战。”
蒋对通讯情报的独占刺激了他在军队和秘密特工部门的头子们竞争的本能。蒋的总参谋长何应钦向温毓庆要一份每日破译报告,但蒋不同意透露这些报告,于是这间接地促使了何将军组建由王敬碌(音)领导的情报收发处,收集和破译日本外交部的情报。
这使中国军队的总参谋长直接与蒋手下由温毓庆领导的部门发生了竞争。温被任命为交通部下属的通讯处负责人,并奉命在1936年3月1日设立一个专门监视和侦破秘密发报的办公室,即“密电监译所”,仅向蒋一人汇报。在四五个月里,这个办公室侦破了日本外交部的电码;1937年日本与中国开战时,中国方面已经拥有了十几个侦收日本外交通讯的秘密电台。总而言之,温毓庆的密电监译所总是占据上风。尽管在1937-1938年间,每个月都有徐恩曾(中统)、戴笠(军统)、海军上将杨宣诚(军事情报)、王芃生(国际研究院)和温毓庆参加的情报会议,但由于温在技术和训练设备上的优势,总是由他说了算。于是,为了自我防卫,戴笠感到他应当在国外寻找更先进的技术来加强自己的破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