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抗战老英雄黄士伟谢世。再一次发表此文,以纪念他。
2010年3月7日,我在成都朋友李宗科、廖品正的带领下采访了年逾九旬的黄士伟先生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命丧黄土岭的故事众所周知。但布雷炸死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的史实就鲜为人知了。
2010年3月7日。我在成都友人李宗科先生、廖品正先生的带领下,有幸登门拜访了年逾九旬的原国军少校黄士伟先生。
黄士伟先生开门见山,他说,1942年5月,我当时是22岁的少校代理营长,我埋的地雷炸死54岁的日酋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与八路军在河北涞源炮击52岁的阿部规秀中将,同样是两个奇迹。
我这个人是当兵的出身,就喜欢开门见山、痛痛快快的人。
我对黄士伟老先生说:“用迫击炮炮击阿部规秀中将的八路军战士叫李二喜。他和您一样,都是1921年出生的。今年,虚岁都是90岁。你们二人都是英雄呢。”
黄士伟老人说:“他是八路军,他肯定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章。我却没有。”
我对黄士伟老先生说:“我一直调查亲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我知道炮击阿部规秀中将的八路军老战士李二喜,现在,在广东韶关工作。”
黄士伟老先生笑着说:“你查一查他家的电话?我和他联系一下?”
炮击阿部规秀中将的故事,由于是八路军的,所以,早就家喻户晓:
1939年11月3日,八路军部队在河北雁宿崖围歼日军500余人。狂妄不可一世的日军中将司令官阿部规秀恼羞成怒,于4日率其“军中精锐之师”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开始疯狂报复。
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第一军分区司令杨成武,抓住日军急于报复的心理,集中兵力于黄土岭一带围歼日军。
11月7日下午3时,日军部队进入黄土岭峡谷。八路军迅速将敌人压缩在上庄附近两公里长、百余米深的山谷里
下午4时,第一团团长陈正湘用望远镜发现远处山包上有穿黄呢子军官服、挎战刀的人在用望远镜观察,山包100米远处有一独立小院,不断有敌人进进出出,于是判断此为敌指挥所,急调迫击炮手上阵。
正在山下待命的李二喜,火速赶到战场。测距离、找目标,时间极短。
陈正湘一声令下,李二喜就开炮,四发炮弹打过去,小院火光闪闪,硝烟弥漫。硝烟过后,日军拖着伤亡人员慌乱地进进出出。李二喜想再打,已经没有炮弹了。
1939年11月7日,山西灵丘18岁小伙儿李二喜,用手中仅存的四发炮弹,将阿部规秀炸死。日本的《朝日新闻》发出了那句令中国人异常振奋的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用迫击炮战死日酋阿部规秀中将,杨成武奖励李二喜一只手枪
黄士伟先生,年逾九旬,自己生活。自己没菜、做饭。他居住的房子大约有80平方米。房间被他自己收拾的非常干净。老黄1921年1月出生,重庆荣昌人,毕业于西南合专校。在原成都商二局退休,会计师。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四川分会及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院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
黄士伟自我介绍:16岁的他,就心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因他是家中的独子,幼承庭训,涉猎经史,潜心诗词翰墨。遂想到如果父母亲友得知自己要去参军,肯定不会同意的。但他又想到,父亲也曾是半生戎马,早年追随孙中山入同盟会,被人称为川军的“儒将”。于是写了一封《抗日出征遗书》,交给了父亲,本想如果父亲不同意,就偷偷地跑掉。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父亲看罢遗书后,竟力排家中众议,并赋《勉子出征》诗一首:惊涛骇浪袭神州,锦绣河山沦逆流……忧时应效范文正,生子当如孙仲谋。
有了父亲的支持和鼓励,1937年9月,黄士伟加入21军战地服务队。为表决心,也怕到了部队后长官瞧不起他们这一群“娃子兵”,黄士伟和20余名四川老乡背着行李、干粮,从成都步行1000多里到了重庆。随后又乘船至武汉,坐火车到新乡,一路东转至徐州,又南下金陵。其后黄士伟被调入第23集团军青阳总部任少尉学习参谋。1938年9月,刚刚从江西清江工兵学校学习爆破技术归来的黄士伟便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在梅埂附近埋地雷,防止敌人来犯。
这次战斗,黄士伟差点牺牲在战场上,他带去的50几人,连他一起,只回来三人!
1942年5月25日,兰溪县城北1.5公里处,时任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副营长、代营长的黄士伟再次率一个排的兵力,在此设伏。选点、布雷,埋了60多枚,不想一举功成,遗憾的是,黄士伟的荣誉却整整迟到了六十年,但其对这场战争的贡献足以载入史册!
1984年,由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上卷)中,首次记录了1942年浙赣战役第 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在兰溪被地雷炸死的消息,并在文中哀叹道:“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在八年抗战中,酒井直次是被中国军击毙的第一个师团长,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酒井毙命的经过却一直鲜为人知。黄士伟老先生也是在43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英雄壮举”的。
黄士伟先生特别之出:
1985年7月由四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和四川省参事室编辑出版的《川军抗战亲历记》,是一本史料翔实,足补史乘之缺的好书。1995年11月在政协全国优秀文史资料图书评选中,被评为三等奖。该书刊载“忆抗战中的五年零九个月”,作者吴鹤云是原第23集团军参谋长开国后任南京军事学院教授。在209页中对1942年5月浙赣战役有如下的记述:“为此,调第23集团军第21军第146师驰赴寿昌、兰溪一带归浙西方面第28军陶广指挥,协同守备兰溪的第62师作战并固守寿昌城。我第146师在兰江进行旬日的大小战斗。其所属(应为所指挥)独立工兵第八营在代理营长黄士伟的指挥下,在兰江东岸布设了地雷带。敌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触雷毙命。”
黄士伟老先生把自己的著作专门复印好,交给我:“你如果写我,就采用我的资料!”黄老接着强调:“你必须引用。你如果创造、加工,就可能走样!你知道吧?”
黄士伟先生说:你如果写我,请采用我自传的材料!
(一)1942午侵华日军悍然发动浙赣战役的由来。(作者黄士伟)
日本军国主义自从1894午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19004年的日俄战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直到1937年产沟桥事变.约半个世纪,每次都是略地屠城,凯歌高奏,让胜利冲昏头脑。虎视鹰瞵。君临宇宙,企图席卷亚洲,与德意结为轴心,豹;霸世界。
1941年4月在美国纵容姑息不,秘密签订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墨迹未干,竟背信弃义于当年12月8日,悍然以海空军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摧毁美太平洋舰队主力。罗斯福豁然悔悟,速派特使恳求我国在浙江衢州,丽水、江山等地赶筑国际机场,为美空军提供升降轰炸机袭击日本,以雪珍珠港事件之耻。我国遵守国际信义,焚膏继晷,昼夜施工,速将衢州等三处国际机场建成。
1942年4月18日,美派B一25型轰炸机16架,从距东京八百海里停泊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轰炸了日本的东京、大板、名古屋等城市,摧毁其军事设施。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遭到空袭.举国朝野震惊,人心惶惶,舆论哗然。
这16架B一25型轰炸机的总指挥是美空军少将杜立德,降低军衔自称中校领航员。炸日返航,沿钱塘江口进入衢州飞机场上空时,气候突变,浓雾弥漫,与衙州机场指挥台联络不上,机场跑道辩认不清,只好在钱塘江口和衢州上空盘旋,无法降落。机组油将耗尽,杜立德命令各机向中国沿海相机着陆。杜立德待油尽跳伞毁机。降落在临安县千洪乡,经临安苕云区李关安区长救护,送浙西行署接待,由行署秘书赵福基当翻译护送到衙州,由重庆派专机送杜立德回美.归国后罗斯福总统亲授勋章,晋级中将,出任美第八航空队司令。其余15架轰炸机计150余人,先后迫降临安、临海、三门等地,除有少数牺牲外,大部人员获救。1943年至1944年杜立德出任欧洲同盟军艾森豪威尔将军麾下航空队司令,击溃德军,战功卓著,晋升为四星上将。誉为二战出色的空军英雄。
因此,日侵华军对我衢州等三处国际机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急于彻底摧毁而后快。日军火本营命令驻上海以泽田茂中将司令官的第13军和驻汉口以冢田攻中将司令官的11军,急速拼凑兵力,发动自5月中旬到8月底历时三个多月的浙赣战役,企图在浙赣铁路两侧摧毁衙州等三处国际机场。敌军使用兵力;东段由杭州向西进攻,约六个师团;西段由南昌向东进攻,约三个师团。敌军的炮兵、坦克和航空力量占绝对优势。
(二)侵华日军东段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的兵力部署及作战经过。
行进中的侵华日军鬼子兵们
浙赣铁路是浙赣湘三省的交通动脉,全长950公里,日军占领杭州、南昌两端,铁路大部地区仍被第三战区控制。敌军急于打通浙赣路,从东西夹攻,在衢州会师。东段于1942年5月分三路向金华、兰溪进犯。其中第15师团由有“急先锋”、“虎将”著称的酒井直次中将率领。下属第15步兵团,步兵第51联队,步兵第60联队,步兵第67联队两个大队。骑兵一个中队。野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个联队,总计兵力一万八千人。从萧山出发,经诸暨渡浦阳江南下,于24日到达兰溪以北马涧等地区。一路烧杀掠夺,奸淫妇女。鱼米之乡,顿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庐舍为虚,满地腥膻。
第三战区长官部为了充分备战,由扛西上饶迁福建建阳指挥。先令一部固守兰溪、寿昌、以策应主力部队集中在衢州会战。5月25日,酒井直次指挥所部在重炮及航空兵的支援下,向兰溪城发起疯狂的猛扑。我军第88军第21师和49军第63师等守城部队,依托工事,进行坚决的抵抗。激战三昼夜,敌军毫无进展,损失惨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酒井恼羞成怒,遂亲临兰溪前线指挥督战。
我第23集团军之第21军由军长刘雨卿率领,下属第145师及第147师负责保卫衢州机场,与敌奋战。第145师之435团团长刘郁与日军肉搏刺杀,被战刀从肩劈到腰部,尸体剖为两段,壮烈殉国。该军第146师暂受第28军陶广指挥,在大小长山与故进行激战。
战区长官部待衢州会战准备工作绪已告就绪,并为了避实击虚,将浙江中部划为游击作战地区。命令各部在兰扛东岸炸毁桥梁,埋设地雷,设置路障,破坏交通,截断水运,使敌粮弹不继,死伤无法补充。长官部工兵监调拔黄色炸药10吨及四号甲雷约2000枚供各部使用。又于5月26日密令第146师所指挥之独立工兵第八营副营长代理营长黄土伟亲率工兵一排,受该师第438团一个步兵营的掩护,夜间突进兰江东岸在兰溪城北埋设地雷,限27日前完成任务。当时我曾作如下的分析:首先是上级为什么要我在兵 临城下到敌我间隙地带深入虎穴去完成危险的作业呢?其次是守城部队军有工兵营师有工兵连,已分配了不少的甲雷和黄色炸药,这些工兵营连早巳作好埋雷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工八营再去重复担此重任呢?反复思考我猜想到可能有如下的原因:(1)独立工兵第八营是战区长官部工兵监所属的部队,人员素质及器材装备比各军师的工兵营连条件要优良。1942年4月当独立工兵第八营调第146师指挥时,我还是师工兵连的少校连长,为了统一指挥,师工兵连与工兵第八营混合使用,该营缺一个副营长,上级要调我去充任,师长石照益没有同意,还气愤地说:“为什么要将我师会叫的鸡公从笼里捉走呢?”后经军师两级多次协商,才得到师长的许可。当我调工八营任副营长不到一个月,因上校营长李某涉嫌贪污离职,命我代理营长由景德镇出发参加浙赣战役。
这是上级对我的信任。因我曾三次到工兵学校学习,1937年冬在工兵学校教导营当过半年的学兵,技术过硬;1938年冬又到工兵学校军官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当时有四名苏联工兵专家教业务,八路军参谋长兼南岳游干班教育长叶剑英将军到校讲游击战术。从实践到理论有较好的基础。1941午我在瑞金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军官训练班十期二总队学过半年的步兵,毕业考试,名例第一;1938年9月13口我在九华山麓执行任务,在梅埂被敌军围困三昼夜,在饥渴疲乏下肩负重伤的战友夜行卜余里突围,博得上级及群众的赞誉。既然上级对我十分信任,自当出色完成任务,不辜负上级对我的殷期厚望。
我这次接受超越战斗地境线在友军的前哨阵地进行亟其限苦的作业,在26日晚会同掩护工兵八营由438团派来的阎营长进入兰溪城,拜访守城部队第21师罗君彤师长,他与第146师前任师长周绍轩都是川军范绍增的旧部,与现任师长石照益又是多年友好,相知素深。对我们的走访,可算他乡遇故知,蛹表欢迎。愿密切配合,大力相助。并召集该师的参谋长,工兵连长和我们交换意见,详细介绍其前哨阵地的路线、地形、埋雷地区、绝密口令等,为次日晚进入现场作业作出了妥善的准备。
1942年5月27日晚,我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布雷的选点定位。主导思想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目标是敌军高级指挥人员。分析敌军指挥官员必须侦察地形,选择突破口,决定主攻或佯攻的路线。我发现前面三岔路口有一块高地,距城垣约三公里,如在此处用望远镜了望,是通视恰当的距离,又在轻重武器射程以外。既非交通枢纽,又非大部队必经之路。一个不打眼的高地,却是侦察地形最佳的地方。其次是埋的伪装问题。当时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季节,绿草如茵,埋雷后纵然巧妙伪装,不到三天,就会叶枯发黄,肉眼立即识别。何况敌军有精密的扫雷仪器呢!上级已决定放弃金兰,预计次日敌军必来。采用突击埋雷,热炒热卖,立竿见影,时间是最佳的选择。因此我率领一排工兵就在这——高地上埋下60余枚四号甲雷,信管调在杀伤人马的刻度盘上。拂晓前完成任务后,匆匆离开现场。
(三)侵华闩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触雷毙命的经过。
抗战时期中国民众的标语
不出所料,1942年5月28日凌晨,酒井师团在攻击中进入了地雷群。轰轰的巨响不断传来,师团伤亡惨重,队伍被迫停止前进。7时许,酒井偕幕僚在石骨山下有一个墓前石柱的地方当作临时指挥所,命令工兵联队长河野顺治中佐派出一个工兵小分队,清除前进道路上的地雷。二小时后,工兵小分队报告地雷已全部清除,酒井仍不放心。为确保自己的安全,令骑兵卫队在前开道,步兵尖兵队跟进,其后是师团本部。情报参谋问濑淳:二少佐、第13军总部参谋古谷金次郎走在师团本部前面,酒井和其副官走在中间,后面是参谋长川久保镇马少将和作战参谋吉村芳次中佐等人。当酒井的先头部队行至距兰溪城1.5公里时,被我军63师前沿部队发现,即用轻机枪和步枪一齐向日军扫射。此时,酒井所骑战马行至兰溪城北约三公
早的二岔路门附近(今兰溪市新北站附近),看见有一高地,急忙登高侦察地形。10时45分,酒井战马踏响地雷,“轰”的一声巨响,弹片和沙石腾空而起,爆炸的气浪把酒井从马背上掀起,又摔到地上。战马当场被炸死。酒井左脚被炸碎,皮肉绽裂。川久保跳下马来,奔至酒井处,马上去找军医止血。但军医部分散在野战医院,迟迟不来。过了半响,军医部长细谷大佐才赶到,进行急救。这时,酒井虽然脸色苍白,但精神尚好,还对川久保说:“参谋长,请你替我指挥,继续追击前进,并迅速发起对兰溪的围攻歼灭作战。”随后,川久保命士兵用担架把酒井抬到前方约200米处的一栋房屋内,又命人将马掩埋。霎时,后面又有地雷爆炸。宫下兵器部长、佐野兽医部长、兽医部员佐山中尉负伤,两位部长是轻伤,佐山中尉重饬(后死亡),命人抬到那房屋内,进行急救。川久保来到屋外,审阅吉村参谋起草的追击命令。忽然酒井的传令兵跑来喊道:“师团长的情况不好!”川久保急忙赶至酒井身边,虽高声呼唤,也毫无反应,军医部长注射数针,并做人工呼吸,也毫无效果。于当日14时13分毙命。次日,日军南京师团留守石川少将来兰溪处理善后事宜,在细谷主持下,焚化了酒井的尸体,并保留了酒井的部分头发、指甲和骨灰。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上卷,详述了以上酒井直次被地雷炸毙的经过,并哀叹:“现任师团长阵亡, 自陆军创建以来还算首次。”日军怕影响在浙赣战役参战的官兵士气,对这消息进行严密地封锁。直到当年9月27日才在杭州西湖举行“兰溪战役阵亡将士追悼会”时向外透露,但对毙命命的经过没有宣布。《新华日报》在9月28日以《兰溪五月之役毙敌酒井中将》为题对外作简单的报导。
侵华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
国民党政府和媒体从未公布这一消息,既未调查何部埋雷,也未对任何人进行表彰和奖偿。直到1984年贾玉芹将日本防卫厅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上卷译出后,1985年在《川军抗战亲历记》中,由原第23集团军参谋长吴鹤云向国内披露,各文史书刊不断载出这一战绩。在1991年3月《四川政协报》刊出“第一个毙命于中国的日军师团长”,1996年8月《重庆政协时报》刊出“黄士伟巧布地雷阵口中将挨炸浙赣线”,均作详细的长篇报导。
江苏省句容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负责对外宣传的杨玉秀同志于2005年7月在电话上向兰溪王林根同志说:“纪念馆参展内容要进行调整,把中国人民击毙的两个侵华日军中将内容增加进去,一个是共产党在北方击毙的阿部规秀,一个是国民党在南方击毙的酒井直次。因为酒井直次在清乡时曾杀害过新四军第16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等270余名新四军同志”。
(四)酒井直次是屠杀中国军民的刽子手,血债累累,罪恶滔天。
酒井直次于1920年人日本陆军大学32期学习,毕业后曾被派往苏联考察研究军事。到1935年8月已晋升为步兵大佐,12月任第2师团第3旅团第4联队长,派哈尔滨市郊,指挥所部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在几天内破坏共产党联络站十余个,逮捕地下党员四五十名。是有名以心狠手辣著心的联队长。
1938年5月,第14师团长土肥原贤二在徐州会战后进行追击战,24日攻占兰封后,直接威胁开封郑州的安全。迫使薛岳豫东兵团进行反攻。夺回兰封,并将土肥原所部包围在兰封以北三义集地区。日军第14师团被围, 日军大本营亟为恐慌。5月28日命令两个师团和两个旅团急速增援,其中包括第3旅团第4联队,酒井率第四联队从商丘沿铁路两侧向西急进,迫使薛岳撤出战斗。6月2日酒井率部由宁陵向尉氏方向西进。6月4曰又由尉氏向郑州方向挺进。为阻止日军进攻,第一战区未开展游击战,错误地于6月9日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河水顿时从天而降。使乎汉铁路以东的中牟、尉氏、扶沟一线,直至苏皖大部份地区一·遍汪洋,成为泽国。酿成苏豫皖三省44个县市,淹没土地2.9万平方公里,600余万人无家可归,89万人丧生震惊中外郑州“花园口决堤”惨案。酒井直次“功勋卓著”,7月由大佐晋升陆军少将,由联队长升任第2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旅团长,率部参加武汉大会战。博得“急先锋”“虎将”的荣誉称号。1939年7月,第16师团奉命回国,酒井直次升任日本通信兵学校校长。1941年3月晋级为陆军中将。
1941年8月洒井直次又来到中国,任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参加华中地区南京周边地带的“扫荡”和“清乡”作战。指挥第15师团及伪军务一部三千余人,由金坛,薛埠等据点出动,“扫荡”溧阳地区。由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正处于进退交困,新成立的以谭震林为首的第6师第16旅旅部在塘马地区对日伪军情况不明,暗遭袭击,从而导致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第270余名在作战中牺牲。1942年春,酒井直次及所部对京沪路以北的澄西地区实施第三期“清乡”,同时,对京沪路以南茅山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新四军第16旅吸取溧阳地区反“扫荡”的经验教训,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广泛开展游击战,给口军以沉重的打击,拖得精疲力竭,一无所获,只好草草结束这一期的“清乡”。
(笔者注明:以上部分,是黄士伟先生提供的自传部分。)
亲自消灭侵华日军将军的中国抗战军人只有黄士伟了
2010年3月7日廖品正先生领我采访了消灭日酋将军的黄士伟老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根据我的调查研究,亲手消灭侵华日军将军的人,只有90岁的黄士伟一人了。我问黄士伟:
“你知道自己埋地雷要炸的对象吗?”
黄士伟说:“那哪里会知道呢?命令,就是命令。那是1942年5月25日,兰溪县城北1.5公里处,时任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副营长、代营长的我率一个排的兵力,在此设伏。
和前一次一样,怕目标太大被日军发现,白天我和战友们住在距离兰溪不远的寿昌县。晚上从寿昌出发,游过富春江,埋了60多枚地雷,破坏了兰溪—寿昌的所有桥梁,又设置了许多路障,天亮时再返回寿昌。
“选点、布雷都由我安排,那个地雷像西瓜一样大,中国制造,铁铸的,埋完地雷后要在上面覆一块铸铁板,大概有 50公分见方,只要踩在上面的重量超过65公斤就会爆炸。”
对于埋雷的细节,黄老至今记忆犹新,“被炸死的酒井当时骑着马,所以重量肯定超过65公斤。另外,他必须到那个小高地去,只有在那个高地上,才能有效地观察地形。”
黄士伟特别告诉我:“我当时,把拔下的青草再‘种’到地雷上面。我分析,这些草到三天还是碧绿的颜色,可是,再长时间,青草就枯萎了。因为,它的根部被挪动了。那样,就会被人怀疑。我断定,这草,第三天还是绿色的。”
时隔68年!黄士伟还能把伪装的青草颜色想起来!惊人!
“5月25号埋完地雷后,我们就连夜赶回到了与兰溪邻近的寿昌县。酒井是三天后被炸死的,当时根本不知道,只晓得我们埋的雷炸死了好多鬼子兵……如果当时就知道炸死的是日军中将酒井直次,我是要受到嘉奖的。”说完,黄士伟笑了起来。
1984年,由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上卷)中,首次记录了1942年浙赣战役第 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在兰溪被地雷炸死的消息,并在文中哀叹道:“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
与此同时,原我军第三战区第23集团军参谋长,时任南京军事学院教授的吴鹤云在《川军抗战亲历记》中首次对外披露称:“第21军146师所指挥的独立工兵第8营副营长黄士伟,率工兵在兰溪北郊所埋地雷炸死了侵华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
两则消息的先后出现,让家住成都市成华区万兴街的黄士伟老人喜泪交加。喜的是,老人没想到当年自己亲手埋的地雷竟炸死了一位日本军官,而且还是中将;而令老人惋惜的是,时隔40余年,直到已过花甲之时,才听到这个“惊人的、重大的好消息”。
我告诉黄士伟老人:“能亲手消灭侵华日军将军的,目前全国就您一位啦!”
黄士伟老人笑了,他谦虚地说:“差不多!差不多!”
有不少资料表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8月15日止的时间内,死于中国境内的日军将领有58名。
一.被国民革命军击毙
1.林大八,陆军少将,1932/03/01,毙于上海。
2.仓永辰治,陆军少将,1937/08/29,毙于上海吴淞。
3.家纳治雄,陆军少将,1937/10/11,毙于上海。
4.浅野嘉一,陆军少将,1937/11/14, 战伤毙命天津。
5.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 1938/07/ 31 毙于长江下游。
6.杵春久藏,陆军少将,1938/08/02 毙于山西运城。
7.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1938/09/03毙于江西德安。
8.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 1938/09/04 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
10.饭野贤十,陆军少将,1939/03/22 毙于南昌。
11.山田喜藏,陆军少将,1939/05/12 毙于湖北 大洪山。
12.田路朝一,陆军中将,1939/06/17 毙于安徽南部。
13.小林一男,陆军少将,1939/12/21 毙于内蒙古安北。
14.中村正雄,陆军中将,1939/12/25 毙于广西昆仑关。
15.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1940/01/23 毙于山东。
16.左藤谦,陆军少将,1940/03/02 毙于江西潘阳湖。
17.木谷资俊,陆军中将,1940/03/20 毙于江西。
18.水川伊夫,陆军中将,1940/03/22 毙于内蒙古五原。
19.前田治,陆军中将,1940/05/23毙于山西晋城。
20.藤堂高英,陆军中将,1940/06/03 毙于江西瑞昌。
21.大冢彪雄,陆军中将, 1940/08/05毙于晋东南。
22.井山官一,陆军少将,1940/10/16 毙于湖北宜昌。
23.大角芩生,海军大将,1941/02/05 坐机于广东中山被 击毁。
24.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1941/02/05 坐机于广东中山 被 击毁。
25.上田胜,陆军少将,1941/05/13 毙于山西中条山。
26.山县业一,陆军中将,1941/12/25 毙于安徽。
27.酒井直次,陆军中将,1942/05/28 毙于浙江南溪。
28.冢田攻,陆军大将, 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29.藤原武,陆军少将,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30.浅野克己,陆军少将,1943/05 毙于广东东江。
31.仁科馨,陆军少将,1943/ 06/01毙于湖南。
32.黑川邦辅,陆军少将,1943/06/28毙于云南。
33.布上照一,陆军少将,1943/11/23毙于湖南常德。
34.中畑护一,陆军少将,1943/11/25毙于湖南常德。
35.下川义忠,陆军中将, 1944/04/19 毙于湖北应城。
36.横山武彦,陆军中将, 1944/06/11毙于浙江龙游。
37.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1944/06/11毙于河南。
38.和尔基隆,陆军少将, 1944/07/21毙于湖南衡阳。
39.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1944/07/25 毙于湖南长衡会战。
40.左治直影,陆军少将,1944/07/27毙于湖北荆州。
41.志摩源吉,陆军中将, 1944/08/06毙于湖南衡阳。
42.藏重康美,陆军少将, 1944/08/16毙于云南腾冲。
43.南野丰重,陆军少将,1944/09/08毙于云南芒市。
44.与野山寿,陆军少将, 1945/02/09毙于华中。
45.山县正乡,海军大将, 1945/03/07 毙于浙江椒江。
二.被共产党军队击毙
1.沼田德重,陆军中将,1939/08/12,被八路军击伤毙命于山东。
2.阿部规秀,陆军中将,1939/11/07,被八路军毙于河北涞源。
3.吉川贞佐,陆军少将,1940/05/17 被共产党员刺杀于河南开封。
4.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940/11/28被八路军毙于华北。
5.吉川资,陆军少将,1945/05/7 被 八路军毙于山东 半岛
以下是被认为阵亡,但并没有死亡的日军将领:
常冈宽治 少将 独立第2旅团长 1938.10.28 山西 重伤
赤鹿里 中将 第13师团长 1943.11.23 常德后任122师团师团长
滋田赖四郎 中将 1943.11.28 常德
佐久间为人 中将第68师团长 1944.7.21 衡阳中炮受伤,后任84师团长
虽阵亡但缺少明确资料表明追晋的:
小原一明 大佐 骑兵第13联队长 1939.12.20 毙于绥远
长谷川幸造 大佐第101师团第103联队长 1938.9.29 毙于江西
清水正一 大佐 第四混成旅团联队长 1938.9.30 毙于山西五台
缺少详细资料者:
水川伊夫 中将(?)绥西警备司令 1940.3.22 毙于绥远
最令黄士伟怀念的抗战战友是张代福
1984年黄士伟和战友张代福的合影
我问黄士伟最为还念的战友是谁?黄士伟老先生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38年9月,我刚刚从江西工兵学校学习爆破技术归来便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在梅埂附近埋地雷,防止敌人来犯。
“那一年的夏天,国军有一个重炮团进驻煤炭山725高地。国军重炮团目的是保护上海,当时形势很紧张,日军在山下经常活动,而且距离梅埂不远便是日军的哨所和指挥部,他们根本不知道有一个重炮团就在他们附近的山上。为了守卫725高地不被日军袭击,煤炭山下的梅埂成了当时的重镇,也是夺取725高地的必经之地。”
1938年9月10号,我和战友张代福、胡致周三人带一个排的兵力潜入梅埂。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我们早早便住进了梅埂附近的寺庙,决定子时一过便开始行动。
“当时一个排的兵力是50多人,而负责指挥的我们三个人中,我年龄最小,18岁,张代福19,胡致周最大,也不过22岁……那个时候都挺勇敢,因为刚刚从工兵学校毕业,也都想展露一下自己的身手。”黄士伟老人笑着说。
黄士伟清楚地记得,那一夜的月亮特别大,也特别圆。晚上子时刚过,潜伏在寺庙的工兵小分队就开始行动了。
“不光是埋雷,还要架设铁丝网和路障。因为梅埂是敌我双方的间隙地带,日军随时都有可能过来巡逻,而我们就等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开展埋雷作业。”
工作进行到第三天时,侵华日军鬼子兵发现了黄士伟他们。
黄士伟解释说:“架设铁丝网需要打桩,因为怕鬼子听到,我们就用麻布口袋裹住木桩,结果还是被鬼子听到。”
日军开始疯狂地向黄士伟他们扫射,黄士伟带领士兵进行殊死抵抗。
梅埂两面环湖,敌人切断了两条陆上通道,因为当时所携带的弹药不多,一个排50多人,全部牺牲,只剩下了黄士伟、张代福和胡致周三人。
“张代福的大腿被子弹射穿,子弹从外侧射入的弹孔只有黄豆粒大小,但从大腿内侧打出来时是个碗口大的洞。张代福中尉疼得昏了过去。”
一天、两天,侵华日军鬼子兵非但不肯撤离梅埂,还在湖边建起了营地。漫长的两天两夜间,白天,担心被日军发现,黄士伟躲在湖里,到了晚上再回到梅埂照顾张代福。
“那时候梅埂其实已经是日军的营地了,我们就悄悄地躲在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终于到了第三天晚上,黄士伟爬出了湖面,突出重围,背起受伤的张代福走了十几里路,终于侥幸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38年9月16号的晚上,我背着张代福跑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在梅埂附近遇到一位老婆婆,她给了我半盆稀饭……”当黄士伟的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倍感自豪。又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作诗一首,鼓励道:肩扛难友轻生死,不愧吾家千里驹。
1981年,黄士伟再次坐船经过梅埂时,他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不知是喜是悲。梅埂曾是他和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因为抗日战争,58条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埋葬于此。
黄士伟老先生向我介绍,在抗日战争中,他在国军当到中校军衔的军官。可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由于兵荒马乱与部队失去联系,就脱离部队了。黄老说:1943年,我第三次到永州工兵学校普通班学习,1944年10月,我毕业时,全体学员由自己返回各自的部队。当时,正逢豫湘桂战役,交通堵塞,一时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1944年,侵华日军一号作战。长沙、衡阳、云州、桂林等地相继沦陷,当地几十万难民被迫坐火车朝贵州、云南方向涌去,我也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两个月后的1945年,黄士伟辗转回到了四川,并入老百姓的行列。抗日战争胜利后,就是国内战争。黄士伟老人说:“我不希望参加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战争。”
黄老一直当会计。由于他人缘好,所以,解放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也没有怎么冲击他。黄老的二儿子今年60岁,最小的儿子今年56岁。老大,老三是女儿。他们都非常孝顺。“孙女都结婚了!”黄老说:“重孙子都有两人了!”
黄士伟老人还告诉我,中央电视台《口述历史》栏目的郭晓明编导采访过他。
201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