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尊严》一书的封面(拟定)
《最后的尊严》一书的封底准备采用的照片
一,对“尊严”的实施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
浙江宁波地区亲历抗日战争的国军抗战将士还有20多人,平均年龄93岁。是以陈刚为首的一群浙江青年人们正在给这些抗战老兵以最后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有尊严地慢慢老去。
说道:“尊严”。那么,“尊严”是什么呢?《辞海》中这样解释: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
那么,国军抗战将士的“尊严”又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分成两部分。其一,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应该被承认,像八路军、新四军一样光荣。也就是我主张的“国家荣誉统一化。”其二,就是应该享受“为国参战,抵御日寇的参战抚恤金。”
当然,这两点是永远不会实现了。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部分,也是抗战历史的篇章。
我一直主张:“二战最大的奇观,就是中国国军抗战将士没有国家荣誉。”
当今之世界,亲历二战的老兵在各自的国家有各自的尊严。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都在各自国家的相关法律和国策中体现着“尊严”。笔者一直认为:“善待老兵就是潜在的‘为国而战’的战争动员令。”和平时期如是,战争时期更甚。另外,“爱国”和“被国家爱”是相辅相成的发酵剂。她终究会转换成军人们爱国家、爱民族;英勇献身、英勇牺牲的实际行动。
“理论”和“国策”是天平的两端,中间支撑的尖端,就是“国家利益”。当国家的理论还没有具体落实到某个层面的时候,民众就填补了这个时代的空白。因为,时间不等人啊。今年,是抗战胜利68年,诺大的宁波地区,也只找到20几位亲历抗日战争的国军老兵。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本浩瀚的巨著的话,那么,在浙江宁波地区填补这个最后篇章的,正是陈刚、孙嘉仪、姜巧燕、董咏昕、戴玲玲、徐晓、等等一批青年们。
二,理论上对国军抗战将士的承认节点和程度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以上,是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该讲话,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头一次在正式的场合上,以“国书”的方式,承认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胡主席这一席话,可以说激动了无数亲历抗日战争国军抗战将士的心!
2010年9月3日,笔者在人民网讲话时的照片
抗战胜利65周年,方军在人民网讲话,提出:“国家荣誉统一化”的思想。
以下,是方军在《人民日报》社内人民网上的讲话节选:
[主持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您最近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抗日战争胜利65年,国家荣誉应该统一化”的一篇文章,能和各位网友聊聊,发这篇博文的初衷是什么?
[方军]:简单地说,我认为应该给所有经历过抗战的老战士们国家的荣誉。复杂地说,我1991年在日本采访了20几个亲历侵华战争的老日本兵,199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找国内亲历抗战的老战士们,我采访了数百人,所以,我真是感慨万千,他们很多人没有得到抗日战争胜利的证章,也没有得到经济性的补偿,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个军人最高的荣誉是国家的荣誉,是军队的荣誉,他们为国作战,所以,他们应该得到国家发给他们的证章。今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如果再过几年还不发给他们,以后就永远没这个机会了,因为今年我统计,他们平均年龄89岁,抗战胜利65年了,1945年8月15号,当时20岁的人,现在就是85岁了,何况很多久经战火的老战士当时就是快30岁的人了。
在抗战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李长春指出:“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人是中流砥柱。”
2010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的讲话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一个新的拐点。
李长春指出,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不屈的抗争,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创造和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以上,李长春的讲话,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历史在理论上的诠释。
任何国家,都是理论指导在先,而国策的实施在后的。也就是说:是否发放“抗战胜利证章”到老兵手中,是否发放“为国参战、抵御日寇参战抚恤金”,要先看也没有“理论”。没有“理论”就没有“国策”。当然,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梦想。
我在浙江宁波地区采访十几天,问遍了被采访的所有国军抗战将士,竟然无一人领到由中国政府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证章!
在欧美各国,无国家荣誉证章,即:“没有参加为保卫国家利益的战争”的意思。
三,国军抗战将士的人生分成两大部分
照片为:1945年9月国军军官在安徽芜湖受降日军时给投降的日军军人们训话。
1945年9月,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在中国政府安排的16个受降区向中国国军缴枪投降。“中国国家军队”日本语叫“中国政府军”,是“国军”的简称。
“国军”的另一层含义,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缩写。
国军抗战将士的人生基本上分成两大部分。其一,参加抗日战争的部分。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931次。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海军舰艇全部损失、损失战机2468架。
抗日战争胜利时,侵华日军在16个受降区向中国国家军队缴枪投降。
能活到今天的国军抗战将士真是凤毛麟角。以浙江宁波而言,仅仅发现26人。其中,百岁的老兵三人。最小年龄的抗战老兵仅一位,是89岁。
国军抗战将士的人生基本上分成两大部分。其二,建国后64年的部分。
抗战后是国内战争,也叫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推翻腐朽、腐败的国民政府的战争。
1949年以后,中国一部分民众对另一部分民众的专政,笔者以为,是历史的必然。
唐宋元明清、民国以来,中国只进行了两种战争。“抵御外辱”和“保卫皇权”。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之前,国军将士为保卫“蒋介石的皇权时代”而作战。因此,按照“胜者王侯败者寇”惯例,后来,被残酷专政近30载。
历朝历代、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城门斩首、流放边陲、贬为奴仆、财产充公……。国军将士的命运随着时代的进步,稍有改观。尽管如此,仍然是触目惊心。
没有被拉出去就地枪决、能侥幸活下来的,是幸运儿。
近百年来,共产党人为反对国民党的独裁、腐败,前赴后继。遭到无情的杀戮。
国民党所领导的军队是生活在中国最低层的民众组成的,他们遭到无情的歼灭。
迄今为止的一切杀戮都是历史习惯的沿袭,民众是保护皇权战争的牺牲品。
从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执政的1737年之后,美国人已经不需要为保卫皇权的战争了。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从那时至今,也不需要法国民众为保卫皇权互相厮杀了。
百年前,世界上有30%的国家中,老百姓不用为“保卫皇权”而互相厮杀了。
五十年前,世界上有50%的国家中的老百姓不用为“保卫皇权”而相互迫害了。
十年前开始,世界上为“保卫皇权”而存在的国家只有10%了。领袖来了他们还要集体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否则就会受到严酷的迫害。当然,迫害和杀戮也是民众间的。
战后68年思考此事,笔者认为,以往的思维方式应该改观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保卫皇权”是不是错的?姑且不论,“抵御外辱”却是英雄行为。难道,我们中国人民之间的恩恩怨怨要世世代代延续下去?难道,我们中华民族“国家荣誉统一化”就不能实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是光荣的军队,其他抗击过日寇的军队统统不是好人?
——是好人?——是英雄?那么,国家为什么不给他们颁发“为国作战光荣·抗击日寇有功”的证章呢?军人的一生的最高奖赏就是获得国家荣誉,军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如果,抗日战争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那,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党派的利益高于国家利益?高于民族利益?
国军抗战直系、旁系亲属牵扯2000万人。
共军抗战直系、旁系亲属,牵扯1000万人。
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父亲在抗战时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在抗战国军中是校官。
著名歌导演陈凯的父亲抗战时期为抗日,参加国民党。解放后是被专政的对象。
潘石屹的爷爷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抗击日寇的国军著名将领。解放后,殃及子孙。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人物不计其数;这样的时代真是不堪回首。
当然,在台湾省的国军抗战将士子女待遇不同:
奶茶刘若英的祖父刘咏尧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是当时黄埔军校中年龄最小的学员。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以勇猛著称,1938年1月,任湖南省抗日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军管区副司令、参谋长。1945年1月,在日本投降前,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参加过淞沪抗战的孙元良将军的儿子,是电影演员秦汉。
据说,演员关之琳的爷爷黄埔虎将关麟征!
林青霞的父亲林维良,在抗战时期是国民党军队的军医。
歌唱家邓丽君的父亲邓枢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国军的少校军医。
在台湾一侧的人们从来没有填写过“出身”、“政治面目”一栏为:反动军官、地主、富农、右派等内容。而大陆“出身”一栏的填写,关乎入党、入团、提干、上学、婚姻、出国、是否重用等等。这一习惯,是从: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是否能领饷银有关。
八旗制度封建制度的传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这些军队的存在,首先是为保护皇权的。这就是历史的沿袭。
现代青年人已经完全不知道近代历史中的“地富反坏右、伪军官”为何物了。他们更不知道“出身论”曾经压迫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人民战争”的部分,但是,按照政治习惯,亲历抗日战争、亲自和日寇血战的幸存者们也按照党派划分成“英雄”和“可耻”的部分。
解放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时代的照片
我在浙江宁波采访时,按照惯例向老兵如下问题:出生?家族?教育?何时参加抗战?为什么参加抗战?抗战经历?受降日军?日本投降高兴否?是否内战?1950年镇反登记?入狱否?是否是历史反革命?是否是地富反坏右?何时解放?怎么回顾自己的人生?
每当问及“镇反开始时,到乡公所登记”一事,这些国军抗战将士就开始心惊肉跳。
我在浙江宁波采访的国军抗战将士中,有一人抗战时期就是少将军衔的军官。他们多数人上过黄埔军校。他们全部和侵华日军在不同的战场上血战过。他们全部是中尉以上军衔的国军军官。所以,镇反运动中没有枪决他们真是万幸之事。——这应该感谢谁呢?
“镇反”的词条是: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
枪决,叫:被镇压。60多年来,“被镇压”的数字不一:
据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马宇平、黄裕冲编写的《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一书披露,被镇压的“历史反革命分子”有71万人。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说的则是杀了100万。
内务部长薄一波在镇反报告中提及:“为了永久的和平,为了人民民主,在过去三年半(1949——1952),我们清算了200多万土匪”。
柏林自由大学教授郭廷钰在其《中国现代史》中指出“国军被害者约300万人,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党员被害者约140万人”。
法国外交官杰奎斯·圭拉麦将军估计,从1951年2月至1952年5月间,至少有300万人被杀害。据1969年4月7日莫斯科电台广播,1949年至1952年有280万人被处死。
笔者采访数百国军抗战将士。他们是侥幸没有被枪决的一批人,否则,我也采访不上。但是,他们在1949——1979年,都是“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而被监督劳动。
以解放初期的镇反为界,上尉以上军官的是“历史反革命”;中尉军衔以下的国军军人为“现行反革命”。即使不入狱,也是被监督劳动、和成为“被监督劳动改造”的对象。
1975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凡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1976年,所有在监狱关押的国民党县团级以下的军人也被全部释放。
直到1979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实施改革开放才摘掉套在“反革命们”身上的无形枷锁。
本书叫《最后的尊严》,本书所阐明的政治立场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主张:中华民族的后代应该摒弃“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战争”、摒弃“中国人仇恨中国人的社会坏境”。
——我们的敌人是外国入侵者,——我们的敌人是贪官污吏。我们中国人不再为“保卫不同的皇权”而相互厮杀!相互仇视!相互为敌!互说假话!
坐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中和殿里的皇帝们永远希望我们互殴,最后统统成为下跪的人群。那么,我们中国人之间的仇恨、我们老百姓之间的恩恩怨怨还有没有尽头?
在有如此“梦想”的同时,我们正在记录我们身边的现实故事。而已。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将军曾经亲临战后的战场。看着残垣断壁、尸横遍野、硝烟弥漫的场面,刘伯承将军曾经扼腕叹息:国民党兵也是农民的儿子;战后纷飞中被炮火肢解的国军士兵的母亲们也会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啊。
四,浙江宁波实施关爱抗战老兵的具体情况
英雄泪短,青史名长。《最后的尊严》一书,是一部记录浙江宁波最后的抗战老兵的书。
——国军抗战将士的人生、他们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他们的心路历程、警世恒言,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人生最后的尊严,实际上已经得到人民大众承认、得到普遍的关爱的。原因很简单: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国军抗战将士曾经用血肉之躯抗击武装到牙齿的日寇。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可歌可泣的。
——而给予他们人生最后尊严的人们,是这些可爱的、可尊敬的浙江青年们。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人群群体。
笔者1984年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后来,到日本大使馆工作。1991年,笔者到日本国学习。笔者在日本国学习期间,曾经采访二十几位原侵华日军老兵。同时,笔者在东京国立图书馆翻看过《支那战争中支那人的敌对研究》这样的书籍。作者都些是日本关东军、华北驻屯军、驻华北、华中日本特务机关的分析文集。我注意到:日本人非常关心情报战;日本人最热心的事物就是“支那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
日本人最洋洋得意的事情,就是他们协助而成的四大伪政:满洲国的儿皇帝溥仪,内蒙的德王,华北自治政府的殷汝耕,南京的汪精卫,和三百万伪军。《支那战争研究》一书中说,根据日本关东军特高课统计,光是东北的皇协军就有120万人。这些人包括:伪军警宪特、和伪政府中的公职人员,及其满铁、工矿企业中为日军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人中就有一句老话:“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如不是这样,不会中文的日本鬼子在占领区就没有办法对一亿中国人进行血腥、残酷的统治。
日本侵华期间,中国的人口有四亿,日本鬼子最热衷的就是看中国人互相残杀。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的是《统计学》和《社会学》。而那时的日本人就做出了统计:“15年日中战争期间,中国人杀中国人战争中死亡的人数,要多远远多于日军在华阵亡的人数。”
黄桥战役、皖南事变,侵华日军都派三、四架飞机在空中观战。这是被无数抗战学者忽视的内容。其实,日本人是在坐山观虎斗、日本人在幸灾乐祸、日本人是在弹冠相庆呀。
以黄桥之战为例,侵华日军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中国人之间的几天的战事就倒下一万多人躺在在血泊里。——由国民党领导的韩德勤抗战军队死伤万人;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粟裕部死伤数千人。这是一段抗日战争中的历史。
以皖南事变为例,侵华日军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中国人之间经过几天的浴血奋战、互相厮杀,终于有数千士兵横尸遍野。直到今天,事情过去了73年了,可是,双方还在捶胸顿足、摩拳擦掌、互相指责、仍然意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日本人弹冠相庆!
如果,我举两个“渔翁得利”的例子,也许,众人会稍有会意?
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之间厮打不休,日本人渔翁得利。
二, 日本人与美国人为敌、与苏联人为敌,中国人渔翁得利。
数百年来,中日之间的两次大战争:
一,1896年,北洋水师完败。
二,1931—1945年,占领中国14年,(日本人说《日中战争15年》)中方伤亡3500万人。
日本每一次对华战争都是举国之力而为之。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贡献全部细软武装日本海军,他一天只吃一餐饭。这是举例之一。而我们呢,抗战胜利68年了,国军抗战将士仍然没有获得丝毫国家荣誉;仍然没有一分钱的参加抗战抚恤金!
这正是研究中国国情的日本学者所欢欣鼓舞的。——中国人之间应该永远打下去才好。
就在此时,浙江宁波的青年人们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空白。他们常常去看望这些亲历抗日战争的国军抗战将士们,把人间的温暖,把对抗战老兵的关爱,带给他们。对老兵而言,这些恰恰是期盼的荣誉、是渴望的尊严、是弥足珍贵的尊重、是苦等半个世纪的关爱。
说到浙江宁波关爱抗战老兵的群体就要说起陈刚这个人物。陈刚,1.85米的身高,光头,豪爽。南京大学毕业。他的家族史是红色的,他的长辈都是新四军的。陈刚先生是浙江中小企业家,多少年来,他拿出时间、金钱和精力,关爱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们。我这次到浙江宁波采访,是陈刚先生邀请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全部是他出的。
为什么让他出呢?这又有了其他的话题和插曲:
2002年我就走下工作岗位退休了。那时,退休金1360元。现在,已经3000元了。我原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工作,我亲眼所见抗战馆干部李宗远在办公室聚众赌博、他的前妻还吃空饷(目前已经在日本定居)、李宗远买卖日本人赠送的汽车,他还在北京日报上弄虚作假。是一个叫王家淼的同志先到市委组织部揭发的。目前,李宗远还是天天开公务汽车回家……。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给了当时的馆长、副馆长一人一个“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时,他们被中国共产党相关机构拿下了。
中共18大文件中说反腐败,中共北京市委给抗战馆领导处分!拿下!这使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希望。如若不如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不成了结党营私之地?那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的干部们怎么才能对得起在抗战中伤亡的3500万中国人?!
我退休之后,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草。但是,我完成了一系列值得推敲的大事:
协助侵华日军老兵盐谷保芳到抗战馆、军博、建川博物馆的谢罪、捐献文物的活动。
协助侵华日军老兵本多立太郎在卢沟桥下跪、谢罪。并且,到江苏金坛县下跪、谢罪;同时,给他们杀害的新四军树碑立传的活动。
我组织了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29军老兵在卢沟桥上进行了“最后一次集结”。
我退休之后,采访了数百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出版了《最后一批人》、《战争最后的证言者》、《浙江永康·最后的抗战老兵》、《最后的军统老兵》、《浙江天台·最后的抗战老兵》、《最后一次集结》等等书籍。但是,个人采访,如影相随就是:资金方面的捉襟见肘。
有朋友不让我谈我目睹的腐败,说是:“惹不起腐败势力、惹不起皇军”。但是,我不说的话,又怎么能和这次浙江宁波采访抗战老兵之行联系上?又怎么能认识慷慨解囊的中小企业家陈刚先生?怎么能目睹浙江宁波这些关爱抗战老兵的青年全体们?一环扣一环呀?
中国有范长江新闻奖,她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
我也研究过范长江的作品,他字里行间没有“捉襟见肘”的字样。我真是羡慕他!
所以,浙江宁波的中小企业家陈刚先生邀请我去采访,我就欣然接受了。陈刚先生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也丝毫不感到难为情,所以一拍即合。
范长江是谁?原来,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压迫煎熬、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
解放后,范长江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
范长江是跳井自杀的,那年他刚过六旬;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后不久,范长江从1967年起被长期关押,备受折磨和摧残;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跳井自杀。
我了解到,范长江跳井自杀时的年龄和我今天的年龄不相上下。
1970年范长江跳井自杀时,我已经在首钢当铆工了。我清清楚楚记得,1970年10月,我参加了基干民兵。我领到一只侵华日军用过的三八式步枪。
当然,采访,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我本来以为“浙江宁波地区和北京市大小差不多大吧?”其实不然,从鄞州到镇海、从奉化到余姚、从宁海到慈溪、从舟山到象山……,我的天呀,宁波之大真是惊人。比方说,从余姚到舟山,沿着海边的高速路一路狂奔、再跨越风光旖旎、景色壮观的跨海大桥,要驾驶三个小时的汽车。光跨海大桥的单边收费要120元!真是让我这个鼠目寸光的北京人目瞪口呆。我很是后悔,没有带驾驶执照。这样,可以让陈刚先生休息一下。风风火火采访两周,全是陈刚先生驾驶!里里外外、前前后后,联络、找人、翻译(我听不懂浙江话)、衣食住行全是他担当。
我路上问陈刚:“为什么关心抗战将士?‘时间、金钱、和精力’无偿的付出,有意义吗?再说,他们都是耄耋之人,三年之内他们都将按照自然的法则消失殆尽……。关爱他们是为什么呢?图什么呢?”
陈刚先生一边开车一边说:
“为了信仰。我相信给抗战老兵最后的尊严,给他们以人文关怀,让他们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道路,让他们有尊严地看到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幕,让他们知道,无数人、无数中国的老百姓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浴血抗击日寇的历史是赞赏的、是赞美的。这,就足够了。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经历、履历、见闻、见识。我对我自己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倍感自豪。”
我了解到,浙江宁波地区还有20几位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兵。他们像一颗颗久经风雨的古树,分布在宁波广袤的原野之上。疾风暴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垂暮之年,他们迎来的是阳光明媚的时光。这些明媚的阳光、灿烂的微笑,实际上是浙江宁波地区志愿者给的啊。
三年来,这些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们分头担当不同地域的探访任务。比方:
陈刚先生常常探望的抗战老兵有:符学谦,胡景炜,徐志总,王彭寿,罗正达……
徐晓先生常常探望的抗战老兵有:任根德,楼吉康……
孙嘉仪女士常常探望的老兵有:王仁佑,李龙春……
戴玲玲女士常常探望的老兵有:孙义修,吴毅……
姜巧燕女士常常探望的老兵有:周玉英,陈颖初……
王梦婷女士常常探望的抗战老兵有:孟加陵,樊宝法……
董咏昕女士常常探望的抗战老兵有:蒋思豫……
南京独行常常探望的是南京地区的45名抗战老兵。
关爱抗战老兵的人数众多,在此不再赘言。
(以上,我写如上简单的统计给宁波的朋友们看,他们竟然提议:“删掉”。原因是:“何足挂齿尔”。我倒是以为,应该给各位读者一个交代。没有这一自然段的话,太抽象。有了这一自然段,就具象了。再说,人名只是符号。意义是:亲历抗战的老兵在人生的夕阳阶段,有人关怀、关爱。他们并不是被抛进历史垃圾堆里的破烂、并没有遭到彻底的丢弃。)
五,写书就是树碑立传
我的博客中有位高人留言,特别收录在此,以勉励我自己:
纳兰香未央:“抗战是全民族的团结,抵御和牺牲,承认老兵,尊重老兵,善待老兵,是一个民族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一脉相承的终将惠及后世的善举,否则假如有一天“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们终将悲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刻骨铭心的历史应该就是抗日战争的历史。
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流传文化的习惯有:雕凿石碑、树碑立传;有文字书籍,有戏剧、舞蹈、书法、音乐、绘画、故事会。所谓“流芳百世”这是我们中国人对真善美的传承、敬仰、憧憬和追求。
1895年甲午海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秉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拿起武器,走向抗日战争的最前线。那时,没有政治部、没有政治教育、没有政治说教。可是,有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脊梁的动力。所以,不可小视树碑立传的力量,不可小视书籍的力量,不可小视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视传统的力量。
笔者以为,写书就是树碑立传。《最后的尊严》一书正是记录一个时代的老老少少们的书籍。老的,当然是抗战老兵;少的,当然是关爱他们的青年人们。
本书的作者第一位是陈刚先生。其次,是无数浙江宁波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们。他们历经数年,做出了大量的采访工作,记录工作,探访工作。
本书的责任编辑是姜巧燕女士。虽然,书籍的扉页上不能把他们的大名统统写上去。可是,在我方军在心里对他们的付出的心血和劳动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中国的古语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这本《最后的尊严》书籍,实际上是身居浙江宁波地区的抗战老兵自己写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是警世恒言;同时,也是浙江宁波地区的志愿者们自己交给中国历史、交给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份答卷。
2013-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