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访最后的抗战老兵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36

在卢沟桥上进行最后一次集结

$
0
0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最后一次集结》

 

    作者简介:

方军,1954年生于北京。1984年,方军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是日本记者的助手;1991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方军偶然结识了一些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与他们聊天带给方军的震惊感不是用他所能了解到的历史来解释的,于是,他把所有的聊天整理成采访手记,并于1997年回国后出版,书名就叫:《我认识的鬼子兵》。这本书因对老鬼子们独特的战争反思和沉重的负罪感的口述实录而震惊了国人,轰动一时。

回国后,方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工作,在这个便利的工作环境中,他又以各种方式结识了更多的中国老兵。中国老兵给他带来的采访感受与日本兵完全不同。那种感动和无奈流露在字里行间,令读者不禁与他一起唏嘘不已。感谢网络,他将这些文字放在他的私人博客里,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那些无论曾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或飞虎队员的老兵,曾经怎样为国家而战,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

方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推荐:

 

抗日烽火初起,宋哲元已为二十九军立下军训: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七十五年过去了,有未战死的幸存老兵,他们重回卢沟桥,做最后一次集结。

 

之所以说他们是幸存老兵,一方面,是因为从抗日战起到今天,已近八十年,当年英勇的壮士如今已近百岁,长寿百岁的普通人尚且不多,更何况历经战乱的他们?另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的残酷。而二十九军恰处于抗日战起的最前线,从1933年的喜峰口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他们英勇且顽强,抱有必死之信念。

 

方军采访那些老兵,听他们讲战争,讲人生,讲得失,讲命运。从一个有悲悯心的愤青,一直听到现在,他成了那个愿意将悲悯和愤怒平静叙述的讲故事的人。

听故事的人,也许悲悯,也许愤怒。

但这就是历史,不容忘记。

 

    内容简介:

 

作者方军从1997年开始采访曾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并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将这些采访整理成文。本书所集,为方军自2003起采访到的曾服役于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的幸存老兵,共17人。侥幸活至今天,他们已成为活着的历史巨著。方军将他们当作活着的历史,一篇篇记述下来,其中既有老兵们口述的战争经历:如何在缺少兵器的情况下用大刀杀敌,在卢沟桥事变中,作为最前沿的部队,如何应对敌人的挑衅,以及如何在后方照顾伤兵,等等;也有方军从采访者的角度,对他们现在生活的实录。对于这些耄耋老人曾经遭遇的种种悲欢离合,甚至不公待遇,方军有自己的看法:

“抗日英雄不应被忘记,无论他是国军还是八路军。

 

    名人推荐:

 

吾兄方军以《我认识的鬼子兵》夺走“历史专家”的冷灶,又以《最后一次集结》来抢“职业记者”的热饭。如果上个世纪是小说的文本世纪,那么未来百年则是直播的3D纪元。

方军新作《最后一次集结》为读者竖起一面历史的巨镜,颠覆自娱自乐的痴人说梦、坐井观天。如果非吹毛求疵,往死里批判,唯一缺陷是——缺少老鸭的语像摄影。

——唐师曾

 

老萨15年前读方兄大作《我认识的鬼子兵》时已心潮澎湃,如今再读《最后一次集结》,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耻辱和英雄,都不应被忘记。感念方兄多年辛苦采访,还望读者与老萨一样,读懂在老兵的尊严与渴望之外的历史回音。

——萨苏

 

    目录

 

    序:为什么要“最后一次集结”/1

 

    韩立才:七七事变后的证言者/3

    金振中:卢沟桥前线的接指挥官/21

    杨云峰:抡起二九军的大刀/36

    王延洲:王牌飞行员抗日史/45

    王世江:从国军士兵到放军司令/55

    沈甸失之毫,差之千的人生/66

    马步先:卢变的活字典”/75

    孙敬生:我想要枚抗战胜利纪念 /80

    张可宗十八/85

    付锡庆:杀过日寇,也扫过大街/92

    刘思远:夜潜营的“奋勇队”队员/

    王自治:家而战的老兵/107

    崔金:我想温总握手/115

    姚华:战地救护队的女/131

    赵新立:回忆“七七变”/140

    王寿延:脑壳打凹的二十九军军医/146

    崔蕴秋:迟来的葬礼/153   

 

        2012-6-14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36

Trending Articles